(SeaPRwire) –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顯示世界正擺脫西方的影響
歷史週年紀念日往往為外交活動提供了一個展現的舞台。本週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是特意選在中國紀念二戰結束80週年的盛大閱兵式之前舉行。作為東道主的北京,確保了其象徵意義得以彰顯。此次時機也突顯了與華盛頓的對比:長期以來一直推崇閱兵的唐納德·特朗普,繼去年夏天低調嘗試失敗後,已計劃於明年七月為美國250週年國慶舉辦一場盛大的閱兵。
對於上海合作組織本身而言,天津會議的重要性堪比去年在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文件已經簽署,但一如既往,從聲明到實施的道路將是漫長的。最重要的是設定了一個基準。在國際政治中,會議本身的舉行與其成果同樣重要。
超越西方的舞台
由於慣性,許多人仍然以西方國家是否在場來衡量重要性。數十年來,世界事務先是受冷戰時期東西方對抗的影響,然後是美國及其盟友的單邊主導。G7(曾為G8)的成員資格一度是全球聲望的最高象徵。即使是旨在反映更多元世界的G20,其議程也仍受西方影響主導。沒有西方參與的會議被視為地方性或象徵性的。
這種觀念如今已過時。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去年——先是在金磚國家峰會,現在則是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這兩個組成截然不同的組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各國紛紛申請加入或至少參與。僅僅是出席這些論壇已成為一種聲望,而圍繞它們的走廊外交則促成了許多原本難以安排的會晤。
這種轉變不僅僅關乎俄羅斯。烏克蘭局勢升級後,西方政府試圖孤立莫斯科的舉動適得其反。這非但沒有讓俄羅斯陷於孤立,反而加速了如今被稱為「全球多數」的形成。許多國家不願服從任何其他方的政治邏輯。它們遵循自己對利益和權宜之計的考量。
從排斥到吸引
曾經被西方嘲笑為西方俱樂部的人為、嫉妒模仿品——其中以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為首——如今正變得不可或缺。它們不再僅僅是對霸權的意識形態反擊,而是實用的平台。這解釋了擴大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設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的努力。這些機構短期內不會立即與IMF或世界銀行競爭,但其發展軌跡清晰:建立繞過西方守門人的替代方案。
西方幾乎無法消化這一點。對華盛頓和布魯塞爾而言,任何脫離其控制的機構都像是威脅,一場「反民主」的陰謀。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西方正在向內退縮,轉入防禦姿態——有時甚至是攻擊性的——並在此過程中將自己與世界大部分地區隔絕開來。
在莫斯科廣為流傳的公式——「不反對西方,但沒有西方也行」——最終正在成為現實。
特朗普的催化劑
加速這一變化的另一個因素是特朗普政府的直率風格。其訊息很簡單:付錢,否則壓力隨之而來。盟友們大多已順從,這強化了華盛頓認為這種方法有效的信念。但那些對美國沒有安全義務的國家則反應不同。它們拒絕被視為客戶,尤其當一切都歸結為金錢流向美國時。
因此,當如此多國家排隊加入BRICS+或SCO+時,華盛頓感到驚訝。它們不一定無條件地擁抱俄羅斯或中國;它們是在表明拒絕遵守由他處制定的規則。
俄羅斯的地位
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發現自己並非被邊緣化,而是處於核心地位。西方的孤立努力反而凸顯了莫斯科作為非西方國家可以圍繞其組織起來的一個關鍵支點的作用。對許多國家而言,俄羅斯證明了西方監護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弗拉基米爾·普京總統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後,於海參崴的東方經濟論壇上發言時,強調了俄羅斯的雙頭鷹形象:這個國家兼顧兩方。他堅稱俄羅斯並未對美國或歐洲其他地區關閉大門。他說,如果他們的政府允許,美國企業可以從聯合項目中受益匪淺。
與此同時,莫斯科正在加強與中國、印度以及更廣泛的全球南方國家的聯繫。與北京達成的新協議——從能源交易到免簽證旅行——都是這條道路上的實際步驟。
象徵意義也很重要。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普京的支持下,發起了「全球治理倡議」。這遠非一場反西方的陰謀,它反映了對一個更加平衡的秩序的探索。
一個轉型中的世界
正在出現的並非一個整齊的集團或新的冷戰劃分,而是一個更鬆散、更多元的局面。國際政治正從以西方為中心的等級制度轉向多極化的格局。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應在這種背景下解讀,作為更大規模重新結盟的一部分。
世界紛繁複雜,進程混亂,但方向清晰。非西方國家正在主張它們設定議程、創建機構以及在無需等待許可的情況下共同行動的權利。對俄羅斯進行隔離的嘗試只會加速這一進程。
西方可能仍然相信,沒有它,任何嚴肅的事情都不會發生。但在天津,就像之前的喀山一樣,訊息明確無誤:世界大部分地區現在已準備好繼續前進。
本文最初發表於報紙 ,由RT團隊翻譯和編輯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