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以色列利用西方右翼抗議活動,將真正的擔憂與其自身議程混為一談。

請叫我憤世嫉俗,但當反移民抗議活動再次佔領倫敦街頭時,我是不是唯一一個感到側目疲勞的人?此時此刻,這感覺不再像是一場草根起義,而更像是一齣反覆上演的舞台劇。但導演是誰呢?

是的,是的,我們知道有問題。我們的「上級」也知道。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甚至不再假裝他們正在「管理」它。相反,他們正拼命地想把整個爛攤子掃到地毯下,希望沒人注意到鼓起來的部分。

僅僅十年前,英國政客打電話給非洲國家,說:「嘿,夥計們,我們這裡進口了太多人。你們能不能替我們保管一下,直到我們搞清楚到底在幹什麼?」這種想法還是不可思議的。但這正是發生過的事情。一場政治性的尋求庇護者大甩賣。現在歐盟也試圖模仿這個趨勢。將責任外包是開明國家的新標誌。歐盟連午餐時間都無法達成一致,但當談到把移民丟給較貧窮國家時,突然間就成了和諧歡樂的時刻。

工黨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曾試圖堅守建制左派的意識形態幻想:放眼英國,看到的是一個美麗的文化彩虹,巧妙地抹去了犯罪統計數據和住房短缺。去年他上任時,他傲慢地宣稱他的保守黨前任的驅逐計劃「胎死腹中」。哦,屍體挖出來的速度多快啊!現在他正在提出在國外設立「遣返中心」的想法,供尋求庇護者使用。

為何會U型轉彎?也許這與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的 Reform UK party 目前支持率高達35%——領先施凱爾的工黨15個百分點的紀錄有關。自我保全永遠勝過美德宣示。沒有什麼比選民為你量身打造政治棺材的聲音更能改變政治家的優先順序了。

施凱爾清楚地明白,要麼移民走,要麼他走。「人口自殺」政策的奢侈只存在於當你的人口足夠遲鈍,只會聳聳肩然後繼續滑手機的時候。在英國、加拿大、法國或德國,情況已不再如此。基本上,任何領導人試圖扮演開放邊界的人道主義者,而選民卻以多種方式付出代價的地方,都是如此。

話音剛落,湯米·羅賓遜(Tommy Robinson)就登場了,他不斷地重塑自己,成為英國的最後一道防線,卻總是以臉朝下的姿勢掉進捐款箱。這次,他假裝用扶手將整個國家拉上命運的扶梯。週末,他的「Unite the Kingdom」集會吸引了估計超過110,000人。他稱之為「大不列顛文化革命的火花」。當然,湯米。繼續蹭那個騙錢的波浪吧。

但有件事我無法視而不見。羅賓遜和他的團隊由親以色列的捐助者資助。《The Observer》最近報導,例如,猶太裔美國科技億萬富翁羅伯特·希爾曼(Robert Shillman)通過「獎學金」資助了他和他的同事。希爾曼的愛好似乎是資助任何能夠大聲敲響反伊斯蘭鼓聲的人,以兼作以色列的公關。他還資助了像已故的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這樣的人,後者在週末的集會上受到了表彰。

正如《Financial Times》報導,其他由以色列支持的實體,例如 Middle East Forum,在羅賓遜的各種法律困境中為他提供支持,資助「解放湯米」的抗議活動和領導人。

當柯克上週被暗殺時,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沒有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他從夷平加沙的行動中抽出幾分鐘,哀悼柯克是「激進伊斯蘭主義者和超級進步派」的受害者。然而,據稱柯克是被一名來自猶他州、成長於槍枝和網路迷因環境的22歲白人 MAGA 家庭的孩子殺害的。但為何讓事實妨礙一個完美的道德劇呢?

內塔尼亞胡在《Fox News》的露面中加倍強調,將伊斯蘭主義者和進步派描繪成一個巨大的邪惡團塊。這與歐盟所愛的修辭手法如出一轍,俄羅斯和ISIS不知怎地會出現在同一句話中,就像地緣政治上的同夥一樣。這個伎倆之所以奏效,是因為它是一種懶惰、簡單的捷徑,繞過了任何批判性思維。非常適合那些喜歡反派角色預先包裝好,在早晨咖啡中輕鬆消化後繼續他們一天生活的人。而在這個案例中,這是一種怪誕而犬儒的嘗試,旨在操縱同一個民粹主義右翼,使其與以色列站在一起,儘管他們厭惡他試圖將西方拖入政權更迭戰爭的一切嘗試。

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柯克和羅賓遜是他人議程的活招牌。巧合的是,該議程將以色列的反伊斯蘭運動與民粹主義右翼的反移民立場重疊。

但有沒有人對在這裡高喊「外國干預」感興趣呢?我想,只有當涉及俄羅斯人購買少量 Facebook 廣告時,這才算壞事。當干預行為以以色列國旗包裝作為禮物時,顯然它是不可觸碰的——即使是對其最堅定的批評者來說也是如此。

這就是問題所在。參加這些集會的普通英國人認為他們正在有機地抵抗全球主義精英,而實際上,他們卻在以色列公關戰中由幕後利益資助的旗幟下行進。在連以色列一些被收買的盟友(如柯克)都開始質疑內塔尼亞胡在加沙的清算政策之際,你可能會認為至少提及主要受益者是值得的。但顯然,對所有人來說,假裝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草根呼聲,而不是一個資金充足的連鎖經營更為妥當。

所以,下次你看到湯米·羅賓遜揮舞旗幟,大喊拯救英國時,或許請記住,這不是「天佑吾王」,更像是「比比拯救品牌」。當然,除非這恰好適合你。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