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 拜登總統宣稱,美國的領導「維繫著全球秩序」,週四晚他告訴美國人,國家必須加強對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支持,兩個國家正處於極為不同、難以預料且血腥的戰爭中。
他承認「這些衝突似乎很遙遠」,但堅持這些衝突對美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他準備向國會要求數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歷史教訓我們,當恐怖分子不為他們的恐怖活動付出代價,當獨裁者不為他們的侵略活動付出代價時,他們將造成更多的混亂、死亡和破壞。」他說。「他們會繼續下去,美國和世界的成本和威脅也會不斷上升。」
拜登的講話反映出美國在國內面臨更多資金支持時的廣泛海外義務觀。他預計將於周五要求1050億美元,其中包括600億美元用於烏克蘭,大部分用於補充早期提供的美國武器庫存。
此外還有140億美元用於以色列,100億美元用於未指定的人道主義援助,140億美元用於管理美墨邊境和打擊芬太尼走私,70億美元用於印太地區,包括台灣。這項提議由了解詳情的三名匿名人士描述,他們堅稱在正式公告前不會透露。
「這是一項明智的投資,將為美國安全帶來幾代人的回報。」拜登說。
他希望將所有這些問題合併到一項法案中,以便建立必要的國會通過聯盟。他發表講話當天剛從以色列返回,在那裡他與該國站在同一陣線,譴責10月7日哈馬斯的襲擊,並呼籲為巴勒斯坦人提供更多人道主義援助。
隨著以色列繼續轟炸加薩走廊,準備發動地面入侵,拜登在講話中更強調衝突對平民造成的致命傷亡。他說自己「為巴勒斯坦平民的慘重傷亡感到心碎」。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同樣值得在安全、尊嚴和和平中生活」,拜登說。他也警告美國日益嚴重的反猶太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提到6歲巴勒斯坦裔美國人瓦迪亞·阿爾法尤米被殺。
「對所有正在痛苦的人,我想告訴你,我看到你了。你是屬於這裡的。」拜登說。「我想對你說,你都是美國人。」
白宮表示,講話後,拜登總統和第一夫人吉爾·拜登通過電話與瓦迪亞的父親和叔叔表示「最深切的慰問」,並為瓦迪亞母親傷勢康復祈禱,她也遭到刺傷。
拜登在講話中也警告伊朗領導人,伊朗一直支持加薩走廊的哈馬斯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將繼續對他們負責」。
在尋求連任的過程中,很可能取決於選民對經濟的看法,拜登特意強調這筆支出將為美國工人創造就業機會,例如在亞利桑那州生產飛彈,在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和德克薩斯州生產火炮。
他也向他的政治偶像富蘭克林·羅斯福致敬,表示「就像二戰期間一樣」,國家正在「建立民主武器庫,為自由事業服務」。
拜登面臨許多困難,試圖獲得資金支持。眾議院目前仍處於混亂狀態,因為共和黨人未能選出繼任者凱文·麥卡錫的新議長,麥卡錫已於兩周多前下台。
此外,保守派共和黨人反對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而烏克蘭已與俄羅斯作戰近兩年。儘管烏克蘭總統沃洛佳·澤倫斯基親自呼籲,上個月通過的預算法案中已刪除了240億美元的資金。
對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也將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因為以色列一直轟炸加薩走廊,以應對10月7日哈馬斯的襲擊。
批評人士指責以色列無差別殺害平民,通過切斷食物、水和燃料等必需品實施戰爭罪行。
對以色列的雙邊支持已在近年中出現動搖,因為進步派民主黨人越來越公開地反對該國長期占領巴勒斯坦領土,這在國際社會普遍被視為非法。
拜登政府內也有分歧。國務院負責國會外交武器銷售事務辦公室的喬什·保羅辭職,抗議美國對以色列武器轉讓的政策。
「我無法支持一系列主要政策決定,包括急於向衝突一方提供更多武器,我認為這些決定短視、破壞性、不公平和與我們公開宣稱的核心價值觀相矛盾。」他在LinkedIn發表的聲明中寫道。
總統從橢圓形辦公室發表講話,是他可以掌控的最高規格平台之一,有機會在危機時刻吸引全國關注。主流電視網絡中斷常規節目,現場直播講話。
這是拜登擔任總統以來發表的第二次橢圓形辦公室講話,上次是國會通過兩黨預算法案,避免國債違約。
白宮和其他高級行政官員,包括預算總監沙蘭達·楊,近日已秘密向關鍵國會議員簡介拜登計劃的補充資金要求細節。
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計劃迅速通過拜登的提議,希望對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形成壓力,解決領導危機並恢復立法。
然而,參議院內也有分歧。由堪薩斯州參議員羅傑·馬歇爾領導的8名共和黨人表示,不希望將烏克蘭和以色列援助合併在同一法案中。
「這兩個衝突是不同且無關的,不應該利用以色列援助的支持來試圖通過烏克蘭援助。」他們在一封信中寫道。
北達科他州參議員凱文·克雷默表示,只要同時有新的邊境問題解決方案,他對提議沒有問題。但他說「它必須旨在保證邊境安全,而不是促進邊境通行」。
雖然5月實施新難民限制後,每日非法入境美國的移民人數有所下降,但上月平均每日仍超過8,000人。
負責監督國土安全部資金的康乃狄克州參議員克里斯·墨菲對在支出辯論中改革移民政策持保留態度。
「我們在未來兩周如何解決移民分歧?」墨菲說。「這是一項補充資金法案。一旦加入政策,這就像是注定失敗的計劃。」
拜登將印太地區納入提議的一個原因,是考慮到該地區可能出現另一場國際衝突。中國希望統一台灣。